欢迎您访问:  深圳市时代书画院 | 2025年1月5日 星期日

器以载道——秦胜水艺术作品 天津站巡展启幕

  • 来源:
  • 更新时间:2018-04-21
  • 编辑作者:本站
  • 字体:
  • 导读:器以载道——秦胜水艺术作品 天津站巡展启幕

    近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驻天津办事处、天津市安徽商会、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天津工作站、中国牛书画创作院主办的“器以载道——秦胜水艺术作品巡展(天津站)”在天津图书馆艺术展厅隆重开幕。

    开幕式现场
    本次展览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共展出秦胜水先生近年创作的艺术作品60余件,包含国画、瓷艺、雕塑等,充分展示了作者传递耕耘奉献的文化理念和不限于艺界制约的艺术追求,真切体现了“画者,文之极也”“书为心画”“成教化,助人伦”的中国文化传承脉络。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李毅峰说,秦胜水先生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手法。在他的作品中能够看出中国传统的笔墨精神,特别是书法草书用笔与国画用墨的有机融合。他将草书的拧劲扭劲,与牛坚韧不拔的精神融汇在一起,使他的作品中充满着中国文人的精神。此外,他不仅仅是用水墨形式来表现艺术。秦胜水先生把牛作为瓷器上的艺术语言符号进行展现,表达他对艺术的追求。瓷器通过火的淬炼所产生的凝聚精神,与中国传统笔墨进行结合,彰显出瓷艺的厚重与灵动。这些艺术形式归根溯源,都表现了秦胜水先生把牛的情性与人的品质结合起来,将牛的勤劳、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中华民族气节展现地淋漓尽致。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执行主编、著名理论家尚辉说,牛的形象从古至今都是中国艺术家所表现的对象,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牛执着的犟劲,也体现出了画家本身的勤奋和刻苦。秦胜水笔下的牛不是水牛,更多地体现了北方的耕牛、老黄牛。他画的牛是吃草的、耕地的,也有在耕田之余在树下休息的场景。他注重牛的形态的表达,特别是喜欢表现牛的眼睛。眼睛中所体现出来的憨、犟,入木三分,炯炯有神。近来,秦胜水在群体牛创作中显现出浓烈的中国画风。浓淡虚实的变化,形态不一的动感,是写实与写意的交融,是写情与言志的统一。他写牛,也是写人,更是写自己。

    作者简介
    秦胜水,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牛书画创作院院长。他的作品“雄奇秀美,形神兼得”,用笔粗放,用墨酣畅,并吸收泼墨、泼彩和山水画的斧劈之法,以及书法中的“八面出锋”,线条灵动,墨彩淋漓,颇有意趣,在继承传统、贴近生活以及借鉴西方艺术形式等方面,融艺术规律、艺术概括、艺术技巧于一炉,以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创作内容紧接地气,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无论水墨、重彩、还是瓷艺、雕塑绘画,均发自内在的真挚感受,情动于中,形之于外,寓理于情,广受专家学者和收藏界的青睐。
    秦胜水被誉为当代以水墨大写意为牛造像的探索者。牛作为中国农耕文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最早成为中国画家的表现对象。牛是中国文化的神兽,牛的勤劳朴实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象征。20世纪以来,伴随着中西融合的大潮,徐悲鸿、蒋兆和、李可染、黄胄、尹瘦石和刘勃舒等发展了水墨写意画牛的形象,尤其是水墨与写意的结合,提高了表现牛的各种生动的造型形态。秦胜水在继承前辈写意牛的同时,更注重草书用笔的渗入,并试图将草书用笔和牛的动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灵秀、飞动、洒脱的笔意墨蕴。特别是近期的作品,试图在群牛的表现中寻找画面构成和笔墨之间的关系,于此探索农耕时代牛的崇拜如何进入当代城市文化的视觉体验。

    【 推荐阅读 】:

    【责任编辑】:版权所有:http://www.szshuhuayuan.com/转载请注明出处